用户名:
密 码:
国珍府
国内资讯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佰汇古玩城B座一层66号
邮编:100000
电话:010-53647083
E-mail:jpw518@126.com

鉴定技术当前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国珍府 > 鉴定技术

文物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体系的构建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数:0 发布时间:2012/7/30

一、鉴定体系构建的意义

1、陶瓷文物的保护,需要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古老文化,历代均有丰富的古陶瓷宝藏遗存于世。有国家馆藏,有流散民间的传世品,亦有地下发掘物。为了有效保护古陶瓷文物,研究其历史演变,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现代化文明建设服务,


2、国家馆藏、民间收藏、市场流通亟需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


国运盛,收藏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收藏人数已高达7000余万人,更有一批企业家也纷纷涉足到古陶瓷收藏和艺术品投资领域中。从著名国家博物馆到私人收藏,从资深收藏家到初入门的文物爱好者,无论收藏的目的是投资抑或是对古典艺术的爱好,首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古陶瓷的识别鉴定问题。由于大部分在市场上流传或私人收藏的古陶瓷都缺乏科学证据。


3、文物涉案亟待科学准确合法的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


    伴随着国内、国际上收藏热的不断高涨,涉及古陶瓷方面的刑事、经济、民事案件日益增多。但涉及古陶瓷的刑事、经济、民事案件的处理与一般的处理却不相同,对这些案件一般都要对涉案的物品进行真伪、年代、等级、价值等方面的鉴定,没有合法的、权威性的司法鉴定,在刑事案件方面就无法定罪量刑,在民事案件方面法院也无法认定、调解和判决处理。长期以来,在涉及文物案件处理的实践中,采用传统的“目视+手感+经验”的传统方法对文物进行鉴定,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诈骗、抢劫、抢夺、侵占、敲诈勒索等刑事案件时,聘请地方采用传统经验鉴定的3至5人专家,对涉案物品进行鉴定,结果是对一件物品鉴定经常出现三种以上不同的判断性结论,无法为侦查机关提供可靠而科学的鉴定结论。


4、文物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是完善鉴定制度和构建文物物证鉴定体系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理论和体系建设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无论是技术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或是新的研究领域的探索与开拓,还是对一些重大研究问题的考证与辨析,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由于传统的鉴定理论和技术方法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在现代知识领域中(宏观领域已拓展到银河系,微观世界亦深入到原子核内部10 cm的尺度),已失去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而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测年法、元素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虽然是有一定的现代科技含量,但因为检测鉴定方法的基础理论先天不足,亦存在着质的局限性。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现代科技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文物鉴定技术理论研究的战略中心课题,开展科学准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文物进行鉴定,文物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物证鉴定技术在时代的召唤之下应运而生。通过近5年的调研、探索、论证,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决定立项研究古旧陶瓷器鉴定新技术的课题。并于2004年06月22日正式成立了刑事侦查局局长,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刘文为该课题总负责人,中国刑科协指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指纹专家赵向欣任课题组组长,中国刑科协指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刑侦专家、常州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刘持平为副组长的古陶瓷自然老化显微痕迹鉴定技术攻关课题组。


二、鉴定体系构建背景

1目视+手感+经验=判断的传统鉴定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今法治社会的鉴定需求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收集中国古陶瓷及艺术品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列强对中国皇家藏品的疯狂掠夺,将大批中国文物带到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和爱国的收藏家为了保护祖国文物,研究文物的历史演变,领略祖先的艺术成就,以改善传统文化七零八落的断层现象,对流失在海外和散落在民间的重要文物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回购。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国家的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催生了文物的收藏和市场繁荣。

    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便制假贩假。文物作伪本小利大,只要有一件伪文物在市场和拍卖场成功出手,获利则是作伪成本的数万倍。利之所在,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涌现,作伪者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提高,他们往往用真器物做蓝本,生产出形神和物质成份俱似的伪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未能幸免,对文物使用传统鉴定真伪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凭“眼力”、“望气”和“手感”等传统鉴定方法变得不科学。1993年在北京三个文物市场先后发现了一些陶俑,经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北魏的陶俑。上报了国家文物总局和文化部,向国务院申请了资金,开始收购。当收购到上万件时,越收越多,专家们开始产生怀疑。询问卖方时被告知“你们要多少有多少”。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在河南孟津县小南石山村,几乎每家都在生产这样的陶俑

2、把古文物的单件认知作标准是不全面的

    由于文物收藏热的高涨和文物市场的繁荣,从而也引发了大量的民事案件和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走私文物、盗窃、抢劫、抢夺、侵占文物的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和法院在侦查和审理这类案件时,因没有文物物证鉴定手段,只能聘请文博领域内的专家对涉案文物进行鉴定。但是,同一件物品专家们竟给出不同的判断性结论,使公安机关办案失去证据支持;使法院无法得到科学的证据而不能审理判案。为什么同一件文物不同的机构或鉴定专家会得出不同的鉴定结果呢?浅层次的原因是双方所依据的鉴定标准不一样。那么,传统的鉴定标准是什么呢?专家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就是他的标准,文博馆的器物就是标准。

3、简单的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古文物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研究历史和审美价值的特殊商品,并且可保值增值,深受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好者和收藏者队伍中来。无论古今中外,文物收藏,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消费和享受,其次是长期投资。由于利益驱动,有些专家、学者把未知的都贬为臆造仿品,说什么“中国民间没有珐琅彩”、“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把广大社会藏品“假的”说成“真的”,“真的”说是“假的”;把破的、烂的、旧的等同于真品;把碎瓷片认定为民间社会收藏的主流。这是因为制定市场导向的是垄断利益集团,他们动辄以千万上亿元操控,为了把古文化垄断为富人的游戏,故意神秘化,故意否认民间社会收藏精品。

    当下社会上,媒体中的各种评估、鉴定、“寻宝”热闹有余,权威言论却缺乏基本常识。因为传统鉴定专家不需负法律责任,常以“专家”之名在公共媒体上以一家之言随意砸毁。而鉴定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先询问器物是不是市场买来的,花了多少钱等与本质无关的问题,然后用“眼”一看,用“手”一摸,更有甚者,用手“敲敲”、用鼻子“闻闻”,鉴定就算完成了。其鉴定语言都是一些非规范的、不科学的感性用词,结论几乎都只有两个字,“真的”、“假的”、“仿的”。作为鉴定者有责任说明,什么是真,为什么是假,鉴定程序和方法极不规范。简单的用真假二字判断五千年文化遗存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要国家里面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中国各类文物约达1800万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各类文物是八国联军抢走的文物的30倍。另有相当一部分各类文物是被打上“高仿工艺品”的标签“正大光明”出去的。另外有关数据显示,世界各国文物走私金额仅次于世界排名第一的军火走私,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切。如何摆脱传统鉴定识别模式,研究开发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识别,建设健康的流通市场,保护好古文物遗存资源,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历史、灵魂和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4、传统文物鉴定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是无法弥补的

    传统古陶瓷鉴定的基础理论首先是建立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其次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知识有了综合的了解后依赖于在长期实践中培养、锻炼出来的“眼力”,即从把握各朝文物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入手,对之作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其鉴定的基本要点是四个方面,即造型、纹饰、胎釉和款式。

    毋庸讳言,传统文物鉴定凭的就是经验。大家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就是众多鉴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在历史上,鉴定前辈们认知文物的实践,全都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刻苦钻研、认真实践中,融汇贯通;面对被鉴定物品,各自运用自己的视觉器官和手去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的特征和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传统经验并非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现成的他人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

5、热释光断代鉴定技术对高科技伪品一筹莫展

    由于科技鉴定不会渗入人为的错误因素,故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上。其中热释光技术更是被普遍承认,而且是唯一能够提供断代鉴定的相对科学的方法。海内外各大著名拍卖行都采用热释光测试数据作为分辨真伪的论据。

    作伪者了解到所作伪器很可能要经受热释光测试,于是在高科技层面上进行破解。近年来这方面的案例不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对所作伪品加X光辐照,用以冒充自然辐射的反应。(2)在伪品原料中加入添加剂,以加强瓷土对自然辐射的反应。不少这类新高科技伪古瓷器已流入市场。据统计,其中有相当部分伪品竟成功通过某些实验室的热释光测试,形成真伪难分的局面。客观的说,热释光方法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分辨出器物是否受过外来辐射(如X光),或者是器物瓷土中是否有添加剂(有异常的辐射反应)。

    热释光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是精确的量度瓷土中的辐射活性,但是瓷土中的辐射活性非常微弱,精确的去度量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费时。因此,有些实验室并没有进行实际量度,而用一个假定的活性数据,结果是使热释光测试结果有很大误差(五百年至一千年),从而令高科技伪品能蒙骗过关,引致投资及考古研究上的重大损失。另外,使用这种检测方法,必须对被测物体进行损伤性取样,这对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6、元素定性定量测定法要找全标本是不可能的

    如陶瓷制品是由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在古代各窑口多是依托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原材料的化学组成互不相同,工艺也都各具特征,各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化学元素的组成有较大差别,所以利用微量元素测定古陶瓷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但这种检测方法存在不能克服的缺陷,一是作伪者使用的原料及烧成工艺与古代窑口一样,且当地环境未被污染,那么其仿品的微量化学元素就会与这一古窑真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元素鉴定方法就会真伪难辨;二是元素鉴定法是一种比较鉴定的方法,既然是比较,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正确的参照系。中国的古窑址众多,每个窑址在不同的时间内生产的古瓷的化学元素都是有差异的,把这些古瓷一一找齐,然后再逐个分析每种瓷器各种元素的组成,这不仅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要找全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7、古文物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技术应运而生

    自从人猿辑别,如何识别真伪便成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古陶瓷鉴定在文化传承、历史研究、科学发展、社会认识等诸领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理智的看到,古陶瓷鉴定技术及理论的研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就目前的古陶瓷鉴定理论方法和技术现状看,显得十分混乱和无序。既反应在理论研究严重缺陷上,又表现在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中。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开发,文物鉴定将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唯有突破现有模式,把高科技的研究发现与利用作为文物识别的战略中心课题,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技术方法。

    “古陶瓷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技术”就是在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的背景下产生。这项技术是按照刑事科学技术痕迹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与有关专业机构共同研制出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仪,提取出古陶瓷的“DNA”密码图谱—自然老化显微痕迹。自然老化显微痕迹是文物在时间梯度、空间梯度等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是人为无法仿制的形态特征。这项鉴定技术和方法,使古陶瓷鉴定利用科学证据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以“人证”为中心的证明方法不适应当代实践发展需要的难题,而且把高科技的成果应用到古陶瓷文物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

    古陶瓷文物鉴定的“科学证据”时代已经来临。它标志着古陶瓷文物鉴定证明方法和手段从以“人证”为主的证明向以“物证”或“科学证据”为主的证明转变。这种转变喻示了两场革命:一是科技手段和物证技术在古陶瓷文物鉴定中的运用,引发了文物物证科学证据的革命,为文物鉴定进入物证鉴定的殿堂铺平了道路。解决了文物鉴定的国际性难题。二是为物证司法鉴定开辟了社会急需的物证鉴定技术的革命,填补了我国文物物证鉴定的空白。将这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是重大深远的。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如古陶瓷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其组成陶瓷的硅酸盐物质在时间梯度、空间梯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作用下,会显现一些老化痕迹。这些老化痕迹特征是有规律的。反之,古陶瓷器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特征与陶瓷新品、仿品、各种做旧的瓷器因时间维度的不可重现性,应有着明显的本质上的区别。溶入了时间维度的自然老化痕迹形态特征是人为无法仿制的。

    另一方面,因为古旧陶瓷釉面上的自然老化痕迹都是微观的,必须借助显微仪器和高倍数码照相技术,寻找、发现、采集古陶瓷釉面自然老化痕迹。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检测仪。该系统与扫描电镜能谱仪和质谱仪配合使用,成效更为可观。使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古旧陶瓷元素组成及釉面自然老化痕迹结构特点、特征和规律,为文物物证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借助显微仪器观察到的、具有自身形态特征和一定规律的特殊痕迹。主要包括线状痕迹、不规则圆形痕迹、坑点痕迹、斑块痕迹、脱落痕迹、变色气泡痕迹、破口泡痕迹、网纹状痕迹等各种痕迹,并建立了通过这些痕迹及组合判读古陶瓷器自然老化的方法。

8、古文物自然老化痕迹物证鉴定技术的成果

(1)鉴定内容如从原始青瓷到民国以前带釉面的古旧陶瓷器。

(2)通过已发现的古陶瓷釉面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特征,能准确地识是古陶瓷还是新陶瓷,是否传世、确定真伪。

(3)确定是否赝品,是否高仿品,是否做旧。

(4)根据陶瓷窑口的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的独有特征,确定被检陶瓷器的生产窑口和大致年代。

(5)根据古陶瓷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独有的形态特征,可为博物馆和文物部门建立古文物的“DNA”图谱档案数据库。一旦发生纠纷、被盗、偷换等问题,可以准确地进行该器物的个体识别。

(6)确定古陶瓷是否损坏,是否修复。

(7)该技术不需要从器物上取样,设备不接触器物,不损伤破坏器物,实现无损数字图像采集。

(8)为涉及古陶瓷的刑事、经济、民事案件,特别是为审判机关提供构成科学证据的基本原理、符合痕迹学检验基本要素,并能直观地从物理、化学、图像等方面出具中立、公正、客观、准确、科学的文物司法物证科学证据,让文物司法物证鉴定工作走进法庭。

(9)填补了我们古陶瓷科技鉴定的空白。拓展了痕迹检验学鉴定的领域。

9、陶瓷老化痕迹物证鉴定技术方法

(1)目视观察:在自然光下或照明光下,通过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对陶瓷器釉面状态进行初步观察和识别。

(2)显微检验:对于通过目视观察难以辨别的陶瓷器细微老化痕迹形态,运用显微镜等放大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和识别。

(3)仪器检测:运用光谱仪、能谱仪等分析仪器对陶瓷器釉层中的物质成分、元素进行测定。

(4)测算:运用DM/WS1数码多功能取证检测系统等仪器对陶瓷器老化痕迹的大小、长度、宽度、高度、角度、弧度、深度、数量和距离等进行测算。

(5)图像分析:运用光学或电子图像采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比对、数字图像电子测算等仪器设备对陶瓷器细微老化痕迹形态进行显微图像采集、比较和分析。

(6)模拟实验:对一些难以判断的细微痕迹形态特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分析判断。
(7)检验记录

   1)鉴定人独立检验的记录。

   2)鉴定组共同检验的记录。

   3)意见分歧及讨论的记录。

  4)检验中使用的仪器名称、检验过程、检验条件、检验结果等内容的进行记录。

(8)检验步骤

1)显微观察:使用DM/WS1数码多功能取证检测系统等仪器设备,分别从80倍至400倍放大观察陶瓷釉面的小圈、小点、小坑、变色泡、破口泡、纹线等细微形态特征。

2)采集特征:将观察到的细微形态特征用数码图像形式采集固定。

3)标注特征:用图像软件对采集的特征逐一标注。

4)测算特征:运用数字图像高精度电子测算仪器对特征的位置、方向、角度、大小、数量、距离等进行实距测算。

5)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分析被鉴物品老化痕迹是否包括釉层表面和釉中老化痕迹特征,特征种类数量是否充分;分析每一种特征的数量是否充分;分析组合特征的数量是否充分。

质量分析分析被鉴物品特征形态是否清晰可辨,是否自然形成;分析组合特征的界限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分析上述特征分布是否均匀。

6)综合评断

评断单一特征和组合特征的质量高低,数量是否充分,特征之间界限过渡是否清晰,层次变化是否自然,是否自然老化痕迹特征的表现。

10、鉴定结论

(1)确定性结论

肯定性结论:老化特征种类和数量足够多,质量高,特征总体符合自然老化的量质标准,作出肯定性结论。

否定性结论:老化特征种类和数量少,质量低,特征总体不符合自然老化的量质标准,作出否定性结论。

非确定性结论   :老化特征种类和数量低于基本要求,质量不高,特征总体未达到自然老化的最低量质标准,作出非确定性结论。

不作结论:不能确定特征的性质,无样品比对。

(2)鉴定文书

 1)按照显微痕迹检验鉴定文书的规范标准进行编写。

 2)鉴定意见的表述:

被鉴定物品具备自然老化痕迹特征。

被鉴定物品不具备自然老化痕迹特征。

不能确定被鉴定物品是否存在自然老化痕迹特征。

被鉴定物品不具备鉴定条件。

(3)相关记录

  1)文物艺术品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特征鉴定检验流程记录表。

  2)文物艺术品自然老化显微痕迹特征鉴定检验记录表。

  3)特征比对表。

  4)图片说明。